close

阿萍是個年約40的媽媽,剛進到會談室的時候一臉沮喪,他說到自己跟兒子的溝通相當不順利,阿萍說自己都是為了兒子好,希望他能夠早點睡,上課才會有精神,不要花費那麼多時間在打電動,應該要複習學業。

這是我在初診時接到的個案,他因為情緒問題而來,但其實最困擾他的是親子間的溝通,明明他的確處處位兒子著想,為什麼兒子就是聽不進去,阿萍百思不得其解。類似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你家裡呢?

undefined

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?   Photo by Alec Webskowski on Unsplash

 

我建議阿萍與兒子溝通時可以往三個方向思考。

  1. 蒐集資訊
    談話過程中我問到關於兒子的想法,阿萍只說自己不知道兒子在想什麼,這反映出阿萍對於兒子狀況不夠瞭解。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讓兒子對自己的提議買單,可能是困難的,因為在這個溝通過程中呈現著巨大的資訊不對等,就等於阿萍還不瞭解事情的全貌就提出建議,可能在兒子心中根本不覺得有問題,更不會想要改變。畢竟,改變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種不舒服的過程,如果沒有問題,人傾向於待在舒適圈裡。
    所以我建議阿萍在溝通時的第一步,就是蒐集關於兒子足夠的資訊,包括他的行為、想法、感受,我們才有機會知道對兒子而言,這些阿萍希望兒子改變的行為是怎樣的事情。所謂「知己知彼,百所不殆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   
  2. 尋求共鳴
    在蒐集足夠有關兒子的訊息後,我們需要去尋找在阿萍兒子的心裡,哪些是跟阿萍的訴求是類似方向的,例如阿萍希望兒子可以多花些時間在學業上,以求得好的表現,而這部分可能是兒子其實也想達到的目標,那麼兩人就會變成「砲口一致」地看待這個議題,阿萍所提出的論點才能引起兒子對他的共鳴,否則只是各說各話。即使兒子配合,也只是暫時性的,或者是帶著心不甘、情不願的心情,長期下來,彼此的關係也可能引此而變質。

     
  3. 維繫關係
    在阿萍與兒子的相處上,兩人很多時刻的互動或交流都聚焦於學業或生活瑣事,並且因為這些事情造成彼此的對立,雙方好像都少了一些對於對方的關心,例如上班或上學辛不辛苦、有沒有可以分享的事情、彼此需要對方協助的地方。這樣的交流越少,這段親子關係無法讓人感到自在,就別提前面說到的「蒐集資訊」或「尋求共鳴」了。
    維繫關係相當重要,而且這是需要持之以恆去做的事情,才能在平常就讓處於關係裡的人都感覺自在,訊息才能夠流通,彼此才能溝通。

     

當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買單時,常常會花費很多力氣去強調自己所擁有的或能提供的有多好,其實最重要的是對方怎麼想,只要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,尋找自己所能提供對於對方有價值的事物,並且將這樣的價值能夠有效地傳遞給對方。

買單,其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arrow
arrow

    黃志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