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個朋友問我,你是不是很容易就會把話題的焦點轉向別人,即使一開始在討論我的事情,後來也變成了對方的感受。

或許的確有這樣的習慣,但我自己並沒有特別察覺到,所以當我聽到這樣的說法時,我也嘗試讓自己想一想,為什麼會帶給別人這樣的感覺?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做?而且是在我意識底下進行的事,為什麼不能讓自己在檯面上好好說說自己的感覺?心中可能的意圖為何?

但是當天的對話其實是在詢問對方的意見,所以我ㄧ開始才會聚焦於他表達的內容,因為這原本就是我的目標,我在詢問的過程中,只是想要釐清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,並沒有要針對主題以外的事情多做瞭解,或者一開始我就沒有打算要分享。

是否我所表達的方式會讓別人感覺要進行一番討論?所以當我沒有提到自己的觀點時,好像對方感到有些錯愕,在他認為應該是ㄧ來一往的對話時,卻變成我單向地提問,或者是當他提問時,我的回答也很簡短,以至於後來的對話變得有些費力,最後也不了了之。

姑且不論是我多想,還是他多想了。我有點驚訝的是,原本自己的期待就是如此單向地接受資訊,好像我只想知道他的想法,對於我自己的部分,沒有特別想要提出來。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我跟老婆之間的對話,例如我問他要吃什麼,如果他回答我飯和麵,我會嘗試再精確一點地去收斂這個答案,如果他不知道要吃什麼,我就會感到焦慮,好像接下來沒有計畫可循,即使沒有計畫也不會怎麼樣,但我就是不安,而且我還是選擇扮演好「藏鏡人」的角色,不會特別跳出來出主意。

我選擇跟隨他的意見,我沒有特別的喜好,或者代表我沒有太在意這件事情,所以當老婆說出什麼答案,我會立即附和,並且促使它形成一個具體的目標。可是在徵詢別人意見時,明明是我的事情,可是我所採取的態度卻差不多,意味著我對於這個過程也透露出不在乎的態度嗎?那我為什麼還要問呢?又或者,其實我是在意的,但是如果表現出不那麼在乎的態度,好像自己的在乎程度沒有那麼高,即使受到批評,心裡也不會傷得那麼重,這可能是ㄧ種保護機制底下的結果,所以我是抱著不安的心情發布這些訊息的嗎?

好像的確是如此。就如同這個部落格,我的本意只是希望能夠寫下自己的感受,藉由不斷累積,也能培養自己整理思緒、撰寫文章的能力,沒有期待誰要來看,也沒有期待多少人會來看,但是我仍習慣將文章分享到臉書上,這個動作具有可議之處,應該意味著我仍希望被看到,我仍在意有多少人來看我的文章。

在近半年參與的ㄧ些活動後,我想自己是希望可以擁有影響力的,但自認能力與級數還不夠,就透過這些寫作的過程努力提升自我。如果未來還有機會看到我寫的文章,真的要請你多指教,唯有如此,才能讓我看到更多自己的盲點,才有讓我擁有更多成長的空間。

如果你願意,就讓我們一起成長吧!

arrow
arrow

    黃志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