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常在想,為什麼自己相較於其他人,學習動機如此低下,如果不是因為累積學分可以換照,我會願意上這麼多的課嗎?為什麼自己需要這麼「假會」?

第一個浮上心頭的是,剛進入診所工作時,裡面只有我一個心理師,對於民眾是如此,對於診所裡的其他同事而言,我也算是一個陌生的角色,我覺得自己單獨背負著眾人的期待,似乎自己的表現會影響著旁人如何看待這個專業角色,所以「我」必須要是堅強、有智慧的,我認為這樣才能作為一個被認可的助人工作者。

這其中提到很多的「我」,好像我把自己設定成一個孤單的角色,所以只有武裝自己,或者是打腫臉充胖子,靠著那膨脹的自我,只要沒有被戳破,我就能維持那巨大的感覺,不會輕易被擊倒的感覺。如此有人嘗試要戳破「我」,無論對方的行動是有意或無意的,我就會不自覺地進入備戰狀態。

我對於學習所抱持的想法是,那是不足的人才會做的事,雖然理性上我知道人永遠都存在著不足的一部分,我卻覺得我不會這樣,另一方面,當我認真去學習時,是否意味著我得要認真看待不夠好這件事,我扮演著一個不夠好的助人工作者,去幫助那些來求助的個案,我好像忽略了接納自己的不夠好,對個案而言其實也是一種示範。

仔細想想,好多好多的例子又再湧出來,學生時期的我好像已經是如此了。我在自己的回憶中把自己塑造為一個單獨來到新環境的勇士,想的是如何讓自己存活下來,所以堅強的偽裝似乎變成了必需品。即使逐漸適應後,我也有了朋友,但我仍無法誠實地面對他們,我有些疑慮,所以就算要學習,我還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,假裝沒有那強烈的動機,好像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一面也可以遮蓋起來,能夠自以為輕鬆自在地生活著。

再更進一步去想,浮現於腦海的是,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一個人坐著公車到處移動,無論是幫家人從板橋送到萬華,還是後來總是一大早單獨地到萬華、北投上學,以現在來看,這並不是相當遙遠的距離,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,每一次都像是踏上未知的旅程,心中的恐懼害怕只有自己知道,旁人覺得我很獨立,但即使我知道真實並非如此,我仍不想打破那看似「美好」的形象。

一連串的誤會,一連串的防衛,造就了今天的我,近期的一些遭遇劃破了我那膨脹的自我,也讓我不得不去正視「學習」的重要性。雖然我仍有些抗拒,但很幸運的是,我開始累積一些戰友,當我內心天人交戰時,他們願意傾聽接納我,某些時刻能夠脫下那膨脹自我的外衣,其實是輕鬆的,我可以學著面對自己的不夠好,我可以放心去學習。

生命是一段互相影響的過程。

無論我們用什麼方式影響彼此,感謝你給與的一切,讓我們一起action 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志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